中信证券的主营业务 SH600030.主板 可融资 沪股通

04月27日: 预计财报发布

价: 18.13 (-0.44%)
估值日期: 昨天
PE/扣非PE: 13.63/13.86
市净率PB: 1.00
股息率: 2.70%
ROE: 7.56%
A股市值: 2212亿
行业: 证券
净利润同比: -7.49%.23Q4
北上持股: 3.97% 5日+0.1%
今年来涨: -11.00%
上市日期: 2003.01

公司名称: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所属省份:广东省 所有制性质:央企国资控股 成立日期:1995.10 员工人数:26,822
主要业务:证券经纪(限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天台县、浙江省苍南县以外区域);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代销金融产品;股票期权做市。
主营业务 - 历史详情
主营业务
查看历年营收、净利润
经营概述 - 2023年报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本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在境内外为各类企业及其他机构客户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从事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代销金融产品、投资顾问服务。机构股票经纪业务服务于境内外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客户群,为其投资交易中国股票市场以及亚太、美国等海外股票市场,提供包括研究销售、交易执行、股票融资和交易项目推介等各类专业增值服务。金融市场业务主要从事权益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及衍生品的交易及做市、外汇交易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另类投资和大宗商品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另类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本集团还提供托管及研究等服务。
(一)投资银行
1.股权融资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A股(现金类及资产类)发行规模人民币11,344.30亿元,同比下降32.74%;A股(现金类)发行规模人民币10,050.59亿元,同比下降33.77%。按主承销商承销份额计算,A股承销规模(现金类)前十位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为73.90%。港股IPO发行规模58.84亿美元,同比下降56.08%;港股再融资发行规模118.42亿美元,同比增长0.56%;按项目发行总规模在所有账簿管理人中平均分配的口径计算,港股股权融资前十大投行的市场份额合计为67.90%。
2023年,A股IPO企业数量及发行规模均有下降,全市场合计313家企业完成IPO,同比下降26.87%,发行规模人民币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6%。再融资发行规模同样有所下降,再融资(现金类及资产类)规模人民币7,778.91亿元,同比下降29.26%,其中,现金类定向增发合计发行规模人民币4,495.81亿元,同比下降18.58%;可转债合计发行规模人民币1,405.74亿元,同比下降48.61%。
境内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公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40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2,779.13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市场份额24.50%,排名市场第一。其中,公司完成IPO项目34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500.33亿元,市场份额14.03%,排名市场第一;再融资项目106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2,278.80亿元,市场份额29.29%,排名市场第一,其中现金类定向增发项目68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1,277.55亿元,市场份额28.42%,排名市场第一。
境外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公司完成32单境外股权项目,按项目发行总规模在所有账簿管理人中平均分配的口径计算,承销规模合计17.82亿美元。其中,香港市场IPO项目12单,承销规模1.53亿美元;再融资项目6单,承销规模7.36亿美元,香港市场股权融资业务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在欧洲市场完成GDR项目7单,承销规模4.45亿美元,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在东南亚等其他海外市场完成股权融资项目7单,承销规模4.47亿美元。
2024年展望公司将继续把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机遇,全面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服务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持续扩大境内外客户市场有效开拓与服务,围绕国家战略与客户需求,加大行业研究和客户市场分析力度,做好业务前瞻布局,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方案。坚持国际化发展,深化境内外一体化管理,拓展国际客户,加强港股股权融资、GDR以及东南亚等海外股权融资业务开拓,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公司综合服务与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投资银行服务。
2.债务融资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境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信用利差压缩至低位;境内债券发行规模同比有所上升,全口径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7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45%。利率债方面,国债发行规模人民币11.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18%,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人民币9.33万亿元,同比增长26.78%;信用债方面,合计发行规模人民币18.98万亿元,同比增长5.07%,金融债、公司债发行规模增加,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有一定收缩。境外市场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并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美债收益率高位震荡,中资离岸债发行规模下降;2023年,中资离岸债券合计发行规模681.99亿美元,同比下降25.10%。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债务融资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3年共承销债券4,200只,排名同业第一。承销规模合计人民币19,099.92亿元,同比增长21.01%,占全市场承销总规模的6.85%,排名市场第一;占证券公司承销总规模的14.14%,排名同业第一。
中资离岸债券业务方面,公司共完成134单债券发行,合计承销规模24.18亿美元,市场份额3.55%,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一;此外,公司还为客户提供结构化及杠杆融资、风险解决方案、跨境流动性管理等多元化服务。
2024年展望公司将继续提供综合债务融资专业服务,加强央企、金融机构等战略客户以及战略新兴等产业类客户开拓,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境外客户。持续推进债务融资创新业务,加大科创债、绿色债、乡村振兴债等投入;协同构建Pre-REITs到公募REITs的完整业务生态,服务多层次REITs市场建设。把握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机遇,发挥境内外债务融资全产品服务优势,继续发掘熊猫债等业务机会,并大力拓展中资离岸债、东南亚等海外美元债业务,提高境外债券业务竞争力。
3.财务顾问业务市场环境
根据Deaogic统计,2023年全球已公告并购交易规模3.16万亿美元,交易数量3.67万单。行业方面,电子与计算机行业最为活跃,公告并购交易规模5,485.59亿美元,占已公告并购交易规模的17.35%;其次是医疗健康行业,公告并购交易规模4,408.45亿美元,占已公告并购交易规模的13.95%。2023年公告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3,132单,交易规模3,424.55亿美元,其中跨境交易435单,交易规模813.32亿美元。
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公司完成A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人民币1,180.70亿元,排名市场第一;完成多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并购重组交易,包括长江电力重大资产重组、中环装备重大资产重组等。公司完成涉及中国企业全球并购交易规模517.95亿美元,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持续加强全球并购业务开拓,协助荣盛石化引入境外投资者沙特阿美并达成战略合作;协助华新水泥收购阿曼水泥上市公司,服务中国优秀企业出海并购。
2024年展望公司将持续加强并购专业能力建设,做好产业与市场研究分析,主动发起并购交易,巩固提升市场领先优势。积极把握央企国企并购重组、私募股权交易、控制权收购、风险化解等并购交易机会,丰富、创新并购专业服务,促进发挥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助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持续完善全球网络布局,加强中资企业出境并购、外资企业入境并购、境外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及私有化等业务开拓,提高国际市场并购服务能力,提升全球并购业务竞争力。
4.新三板业务市场环境
北交所深化改革带动新三板市场持续向好发展。2023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326家,同比增长23.48%,其中超三成的企业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发行规模人民币171.20亿元,其中融资规模人民币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共77家,占比15.84%。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新三板业务继续坚持以客户拓展为基础,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覆盖力度。2023年,公司作为新三板主办券商完成挂牌项目7单,助力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融资人民币5.61亿元;持续督导挂牌企业共24家,其中13家已进入创新层。
2024年展望公司将持续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业务布局,深度发掘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优质客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投资银行服务,助力提高资本市场服务早期型、成长期企业的能力。
(二)财富管理市场环境
2023年,上证综指下跌3.70%、中小综指下跌8.47%、创业板综指下跌5.41%;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量日均规模人民币9,917亿元,同比下降3.10%。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3.82%、恒生国企指数下跌13.97%、恒生科技指数下跌8.83%,香港证券市场交易量日均成交1,050亿港元,同比下降15.93%。
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公司境内财富管理聚焦精细化客户经营,优化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对分支机构的赋能与引领业务发展职能。打造多元化专家团队,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涵盖“人-家-企-社”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提升易用性和满意度为目标,推出“信e投”APP5.0版本,升级用户投资体验。截至报告期末,客户数量累计达1,42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保持人民币10万亿级,同比增长4%;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人民币1,902亿元,排名行业第一。
公司境外财富管理加快全球化布局,设立中信证券企业家办公室(香港)服务品牌,正式推出新加坡财富管理平台,扩大国际化服务半径与服务内涵,更好地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和交易服务。通过“客户经理+投资顾问”的服务模式,加强高净值客户服务,加速财富管理深化转型。2023年,境外高净值客户规模增加,财富管理产品销售收入同比翻倍增长。
2024年展望公司将持续立足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空间,坚持财富管理发展方向和路径,重点加强买方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全员投顾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要,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精细化服务上市公司、国企及政府平台、金融同业、专业投资机构等重点机构客群的财富管理需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全球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体系,拓展财富管理海外版图,逐步提升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竞争力;升级财富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革新财富管理展业模式,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做好客户需求的发现者、服务旅程的陪伴者和专业价值的引领者。
(三)机构股票经纪业务市场环境(请财富管理部分)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境内机构股票经纪业务主要覆盖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QFI、WFOE等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司继续保持传统客户业务在境内机构经纪业务中的整体领先地位。其中,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收入2023年上半年排名继续保持市场第一;2023年QFI交易客户数量增长到293家,居市场首位;重点私募基金开户率达到63%。探索一二级市场的联动,与市场股权投资机构及金融同业等财富管理机构加深多维度的合作。
公司境外机构股票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在亚太地区继续保持领先。进一步布局全球业务,打通境内外业态差异,搭建一体化的全球股票机构经纪业务平台。从现金服务拓展至资产服务,从单一业务驱动转型为多方协同驱动,为全球客户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024年展望公司将结合境内外业务优势和客户资源,继续推进全球机构股票经纪业务一体化整合,拓展业务边界。境内外机构股票经纪业务将继续深化存量客群经营,优化本集团内业务协同,建立一体化的全球股票机构经纪业务平台,提升对传统客群,包括公募、私募和外资机构客户的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态的市场布局,以全球视野推动业务创新,为各类投资者交易需求提供支持。
(四)金融市场市场环境
2023年,沪深300指数下跌11.38%,中证500指数下跌7.42%,大市值及成长风格股票表现不佳,低估值、高股息股票表现稳健,人工智能主题股票涨幅突出。通信、传媒、计算机板块领涨全市场,煤炭、石油石化等大型低估值央国企较为集中的板块也普遍温和上涨,而房地产相关产业链板块下跌较多。境外主要市场中,标普500指数涨幅24.23%,纳斯达克指数涨幅43.42%,欧洲STOXX50指数涨幅19.19%,日经225指数涨幅28.24%,恒生指数则下跌13.82%,恒生科技指数下跌8.83%。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指数全年震荡上行,回报稳健,中债新综合财富指数涨幅4.75%。
国债中长期关键期限利率震荡下行至历史低位。
经营举措及业绩股权衍生品业务不断深化产品创新,完善业务布局,丰富应用场景,整体保持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交易能力突出、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形态;柜台产品进一步丰富标的覆盖和结构类型;做市业务持续排名市场前列,首批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为市场提供优质流动性。境外股权衍生品业务交易覆盖国际主流市场,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全球市场一站式投资交易服务。
固定收益业务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境内外布局,扩大客户覆盖和服务网络,搭建紧密连接客户与市场的业务平台。固定收益业务不断丰富盈利模式,提升产品设计及交易服务的综合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公司利率产品销售规模连续多年排名同业第一。
股票自营业务坚持聚焦上市公司基本面,着眼于降低组合波动及增强抵御外部宏观因素冲击的能力,加大各类非方向性投资布局,模式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元业务框架基本搭建。
融资融券业务围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强覆盖核心客群和丰富业务场景,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依托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策略研发和交易服务供给效率;股票质押业务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展业宗旨,信用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规模增速市场领先;境外业务产品体系和展业模式日益丰富,在实现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业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另类投资业务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迭代已有策略,加快新策略研发,丰富策略种类,分散投资组合下行风险,根据市场风格特点,积极有效地调整策略配置,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大宗商品业务持续做好产业客户风险管理和金融机构资产配置服务,以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系统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成为国内产业客户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综合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国内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的一流交易商和做市商为目标,客户市场覆盖广度和客户服务深度进一步加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31
2024年展望股权衍生品业务将持续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进一步在完善产品供给和丰富综合服务生态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平台特色;不断提高交易和风险控制能力,推进数字化经营,突出专业化特色,打造国际化的综合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球多市场、全天候的一站式投资交易体验和综合金融服务。跨境衍生品业务方面,公司将对标国际一流投行衍生品业务,提升产品设计和交易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线,巩固“中国资产”优势,加强国际区域布局,在中长期成为亚太地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股票衍生品提供商。
固定收益业务将进一步深耕客户市场,把握新兴业务机会,丰富产品体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继续发展跨境业务,持续发掘境内外客户资源、推动发展业务创新,促进境内外业务的共同发展。
股票自营业务优化投研体系,加强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结合,发展多策略的业务平台,加强基础系统平台和投资能力建设,提高业务稳健性和收益确定性,提升资本运用能力。
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业务将继续全面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加强合规和风险把握能力,持续优化境内外业务布局,加强客群差异化经营和区域业务中心建设,持续丰富产品和策略类型,优化客户营销、服务、定价及风险管理模式,培育管理国际资产和服务国际客户的能力,持续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全品类、全链路、全流程的综合金融服务。
另类投资业务将重点在数据、因子、模型等方面持续研发,开发境内外市场新策略。加大非因子部分的投研,从因子组合、多周期优化等方面提高策略的盈利能力。
大宗商品业务在客户市场方面,加强区域协同,细分产业覆盖,优化客户结构;在产品提供方面,持续丰富商品衍生品应用场景,提供全产业链的贵金属交易服务,加大抗通胀属性产品和策略的供给,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风险对冲和投资配置工具。
(五)资产管理市场环境
2023年,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小幅增长,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各细分行业呈现差异化的发展特征。未来资产管理机构应持续围绕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布局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人民财产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1.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及中信证券资管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中信证券资管正式开业,实现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向中信证券资管平稳过渡多牌照业务。境内业务方面,公司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考评中获公司基本面A档;推动主动管理转型和专业化、体系化、精细化建设,推进银行业务结构优化,加强企业客群开发,企业客户数量和规模实现双增长。境外资产管理规模稳步提升,成功发行两只公募基金,上线跨境理财通产品。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人民币13,884.61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人民币2,977.04亿元、8,417.15亿元、2,490.42亿元。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13.71%,排名行业第一。
2024年展望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坚持专业化、体系化和精细化的投研管理理念,扎实推进投研能力建设,形成匹配资金属性的组合管理模式,提升投资者体验。公司持续提升资产发现、风险定价和客户服务能力。中信证券资管将积极推进公募牌照申请,继续优化境内业务结构,打造具有投行特色的资产管理竞争优势,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全场景、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做大跨境业务规模,丰富产品策略谱系。
2.华夏基金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华夏基金产品成立数量仍保持行业领先,权益基金中期投资业绩排名行业前列,社保投资业绩出色,ETF规模和增量保持行业领先,货币基金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积极推进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引领消费类REITs业务发展,正式获批股权投资子公司牌照,应用多项领先技术,高效赋能业务发展,不断强化团队建设,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人民币18,235.64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13,176.44亿元;机构及国际业务资产管理规模人民币5,059.20亿元。
2024年展望华夏基金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完善产品布局,不断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引领创新业务发展,拓展机构及国际业务版图;加速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保持行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33
(六)托管市场环境
2023年,受市场表现影响,公募基金规模增幅有所减缓,年末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人民币27.60万亿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有序开展,投资端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施行,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行业准入门槛持续提升,备案私募基金增速有所下降,年末私募基金资产规模人民币20.58万亿元。
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公司持续加大客户服务网络建设,聚焦提升客户需求解决能力和新服务研发能力,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多项创新服务方案:公司旗下子公司中信中证投资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首批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电子合同服务机构登记;在行业内首创新一代实时份额登记清算(RTA)服务。公司陆续推出人工智能备案助手服务、资产定价。
(七)股权投资市场环境
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延续下行态势。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募资方面,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6,980只,同比下降1.1%,总规模人民币18,244.71亿元,同比下降15.5%。投资方面,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案例数9,388笔,同比下降11.8%;披露投资金额人民币6,928.26亿元,同比下降23.7%。其中,国有背景投资机构保持较高活跃度,引导市场资金注入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退出方面,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3,946笔退出,同比下降9.6%。在沪深两市新股发行阶段性放缓背景下,被投企业A股IPO案例数共计1,348笔,同比下降38.3%。
1.中信证券投资经营举措及业绩
中信证券投资积极支持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统化布局,深入挖掘新型工业化、制造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及前沿技术等相关领域中的优质企业,重点关注具有较强增长潜力、具有领先产品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协同效应对被投企业进行赋能,稳步在先进智造、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与生物科技等领域进行投资布局。
服务、私募基金审计服务、资金自动化结算服务、Argos基金投研平台等;境外基金服务上线首支香港有限合伙LPF基金,推出外币资金清算系统平台。公司通过交叉业务协同和区域协作机制,不断满足客户对跨市场、跨渠道和跨产品线的服务需求。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托管和基金外包服务业务稳步增长。由公司提供资产托管服务的产品数量为15,014只,提供基金外包服务的产品数量为16,983只。
2024年展望公司将提升面向广大投资者的服务便利性和普惠性,丰富面向专业投资机构的服务品类,巩固并提升私募证券基金、公募基金、境外基金服务的市场份额,积极争取托管业务其他资格,参与公司的数字化综合机构客户服务生态建设,助力金融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展望中信证券投资将持续提升研究转化能力,贯彻ESG投资理念,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努力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投资确定性,稳步布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金石投资经营举措及业绩
作为公司募集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平台,金石投资在募资端持续发挥自身优势,2023年完成新基金备案人民币167.90亿元。金石投资作为基金管理人,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持续投资服务实体经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稳定、践行“双碳”战略等多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资了一批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现代服务等行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金石投资全资子公司中信金石基金自2014年设立中国境内首只类REITs不动产基金,至报告期末,累计设立不动产私募基金共计约人民币349.82亿元,累计管理规模在国内不动产基金排名前列。
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4年展望金石投资采取“自上而下、研究先行”的方法挖掘投资标的,将持续重点布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技术前瞻性、高技术壁垒的企业,并在投后管理中持续为企业赋能,提升产业价值。
(八)研究
2023年,研究业务实现境内外团队一体化,充分发挥研究价值,持续扩大全球上市公司和企业覆盖,积极服务公司境内外客户,全面系统化地支持公司各项业务,打造多维度的品牌影响力。境内外研究实现产品的双向转化及服务的双向提供,全年境内团队覆盖上市公司2,400家及未上市企业1,000家,境外团队覆盖上市公司1,300家,积极探索研究业务新模式,推出针对企业客户的产业研究和ESG咨询等综合研究服务。全年境内外新增服务机构客户超3,000家,累计覆盖机构客户达1.5万家。全年境内举办现场会议88场,覆盖24个省市区,为区域客户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境外举办大型论坛4场。研究观点的主流媒体引用次数、各类平台阅读量持续保持增长,市场影响力、产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承接各类重大课题,为政府部门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2024年,研究业务将进一步扩大研究影响力,提高全球一体化研究水平,巩固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的研究覆盖和机构客户的服务覆盖,继续提高市场份额。形成面向全球的研究和服务体系,向境内外客户提供全球综合研究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各项业务的研究支持。持续为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截至2023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超5,300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和投家,2023年全年IPO募资总额达人民币3,500亿元。在助力产业资机构,助力资本市场功能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创新转型及完善居民财富配置上,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更加突显,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主要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保持行业领先。
推动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证券行业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恪守七个坚持的发展原则,凭借强大的股东背景,形成和积累了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完整的业务体系、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领先行业的经营业绩、深厚的客户资源、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些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恪守“七个坚持”的发展原则
公司总结形成了经营管理所遵循的“七个坚持”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共成长的经营方针;坚持合规经营、严控风险的经营理念;坚持创新创业、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市场化管理的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和发扬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传统。
2.强大的股东背景和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
公司是在整合中信集团旗下证券业务基础上成立的,在中信集团全力支持下,从一家中小证券公司发展成为大型综合化的证券集团,2003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交易,2011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交易,是中国第一家A+H股IPO上市的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金控。公司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为核心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公司长期保持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业务模式,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并践行资本中介业务,推动财富管理转型,布局直接投资、大宗交易等创新业务;通过收购与持续培育,确立基金、期货、大宗商品等业务的领先优势;加大投入固定收益、融资融券、股权衍生品、另类投资等业务,建立起金融市场业务体系。公司已获得多项境内外监管部门许可的业务资格,实现了全品种、全市场、全业务覆盖,投资、融资、交易和托管等金融基础功能日益完善。
4.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领先行业的经营业绩
公司净资本、净资产和总资产等规模优势显著,是国内首家总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的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多年排名行业第一。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金融市场等各项业务多年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国内市场积累了广泛的声誉和品牌优势。多年来获得亚洲货币、英国金融时报、福布斯、沪深证券交易所等境内外机构颁发的各类奖项。
5.深厚的客户资源和广泛的网点布局
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共成长,一直是促进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围绕客户综合金融需求开展深层次合作,积累了一大批值得信赖的战略客户;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助力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服务了一大批新经济及创新企业客户;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让广泛的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目前,公司零售客户超过1,400万户;企业与机构客户超过10万家,分布在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对主要央企、民企、重要地方国企、有影响力上市公司做到了深度覆盖。公司在境内设立了400多家分支机构、12个投行区域分部,广泛分布在各省市区,持续提升区域客户服务能力。
6.富有竞争力的跨境综合客户服务网络
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3个国家,覆盖全球股票总市值95%以上的主要市场,服务超过2,000家全球最大机构投资者,是在“一带一路”区域拥有最多当地分支机构、研究覆盖、销售网络和清算交收基础设施的中资证券公司,也是全球范围内与“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度最高的投资银行。凭借独特的行业地位和累积的优势,服务中国客户走出去、境外客户引进来,为企业提供最优质、最有效的服务和建议。
7.健全的市场化机制和优秀的人才
公司不断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运用中长期激励政策,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持续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后备人才,加大国际化人才储备,加强分业务、分层次的专业化培训和系统性培养,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运营、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国际化人才。
8.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
公司以中信集团企业文化为根基,以践行证券行业文化为指向,坚守“助力资本市场功能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立足“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的愿景,践行“守正、创新、卓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敬畏市场,直面问题;低调做人,低头做事;勤俭节约,崇尚简明”的品格,广泛凝结员工共识。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多年优势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资本市场发展有了新的遵循。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要求。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政策进行了系统调整,对证券行业未来发展将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监管部门将全面强化对行业、对机构的全链条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方向指引下,证券公司纷纷加快业务转型,在一些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包括升级以投顾业务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模式,提升以并购重组为重点的投行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以衍生品、固收、主经纪商为代表的机构业务服务,促进以跨境服务为依托的国际化发展。
差异化监管和并购重组成为推动证券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大型综合化经营的证券公司,以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为目标,努力做优做强。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助力资本市场功能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公司将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完善全球业务布局,建立能够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全业务链的综合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努力提供更多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继续扩大客户市场规模,巩固境内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完善全球一体化管理,优化全球业务布局,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通过数字化创新赋能业务发展,依托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强化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加强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45
(四)资金需求
2023年,公司各项业务有序开展,固定收益、融资融券等业务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境内外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短期融资款余额合计人民币2,092.91亿元。公司将加强境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继续提升公司资金总体配置效率,并不断探索新的融资品种、融资模式,保证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可能面对的风险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有所加大。高利率环境下美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衰退风险提升,美联储2024年内降息概率较大。地缘政治因素扰动不断,局部矛盾和冲突有所增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国内风险主要集中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和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但综合分析来看,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衍生品、大宗商品、外汇等新业务规模增长带来的市场风险值得关注,融资类业务、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等也面临信用风险的变化。公司在稳健经营的过程中,要保证在业务规模增长的趋势下风险水平可查可控。
(六)风险管理概述:
公司通过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流程,对业务活动中的金融、操作、合规、法律风险进行监测、评估与管理,对子公司通过业务指导、运营支持、决策管理等不同模式进行垂直的风险管理。公司建立了完整有效的治理结构体系。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公司《章程》履行职权,对公司的经营运作进行监督管理。董事会通过加强对内部控制有关工作的安排、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结构,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为公司决策的必要环节。
公司建立了由首席风险官领导,风险管理部牵头,公司各部门/业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机制,并持续进行优化。2023年,公司进一步完善风险偏好管理,优化风险偏好指标体系,持续推进以风险偏好引领业务发展的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完善配套制度流程,优化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工具,丰富国别风险识别与监控手段,提升国别风险限额管控能力;继续坚持对风险的主动管理,深化行业研究与评估,紧跟市场变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增强前瞻性风险研判;不断加大风险排查广度与深度、加强重点持仓评估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并有效应对,保障公司资产安全。
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在合规风控方面信息技术的研究及投入,推进全球一体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与优化,提升系统自研水平。加强内外部风险信息的搜集与整合,不断优化风险识别、计量、监控、预警和报告等功能,确保风险管理对境内外业务的有效覆盖,以及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需求。
公司也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风险管理升级。依托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利用知识图谱、数据挖掘、大语言模型等技术手段丰富客户画像和舆情识别监测的维度和深度,提升风险管理前瞻性和数据质量,借助分布式、流式计算、中间件等高性能技术实现风险计量性能优化,助力提升管理效率。
风险管理架构公司已形成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下设专业委员会集体决策,内部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业务线密切配合的三层次风险管理体系,从审议、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管理风险。在部门和业务线层面,确立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
第一层:董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并将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公司能够对与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制定总体风险管理政策供董事会审议;规定用于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结构和资源,并使之与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政策相兼容;制定重要风险的界限;对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监督、审查和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第二层:经营管理层经营管理层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主要责任,其职责包括: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其他职责。
经营管理层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本承诺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产品委员会,分别在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授权范围内,负责相关管理工作。
第三层:部门/业务线公司的前台业务部门/业务线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风险管理的第一线责任,负责建立各项业务的业务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风险进行监控、评估、报告,并将业务风险控制在授权范围内。
公司风险管理部、合规部、法律部、董事会办公室等内部控制部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分别在各部门职责范围内行使相应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职能。
公司稽核审计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全面负责内部稽核审计,计划并实施对公司各部门/业务线、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各种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协助公司对突发事件进行核查。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持仓金融头寸的市场价格变动而导致的损失风险。
持仓金融头寸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持仓金融头寸的变动主要来自客户的要求或自营投资的相关策略。
市场风险的类别主要包括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通过将公司整体的风险限额分配至各业务部门/业务线、内部控制部门监督执行、重大风险事项及时评估与报告等方式,确保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恰当的范围内。
业务开展过程中,前台业务部门/业务线作为市场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一线管理人员,动态管理其持仓部分所暴露出的市场风险;风险管理部独立于业务部门/业务线对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监测和管理,进行汇报并对风险情况进行处理。
公司使用风险价值(VaR)作为衡量整体市场风险状况的主要指标,并通过一系列宏观和微观场景下的压力测试的方式对持仓面临极端情况的冲击下的可能损失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比风险承受能力,衡量公司整体的市场风险状态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债券类投资信用风险敞口(中国境内)公司对业务部门/业务线设置了风险限额以控制市场风险暴露程度,进行每日监控、及时预警、及时处理。
公司对风险限额体系进行持续的完善,明确了统一的限额管理办法和分级授权机制,并根据授权机制调整公司整体、各业务部门/业务线、细分业务/策略等不同层面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管理方案。
对于境外资产及子公司资产,公司实行境内外一体化管理,针对外币资产,公司对汇率风险进行整体监控和管理,并通过调整外汇头寸、用外汇远期/期权对冲、进行货币互换等多种手段管理汇率风险敞口。
公司持续更新市场风险限额,丰富指标限额体系,推动风险计量方法研究与完善。本集团紧密跟踪市场和业务变化,及时掌握最新市场风险状况,与监管机构和股东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管理市场风险敞口。
信用风险本集团对证券融资类业务保持严格的风险管理标准,并通过及时的盯市管理来管理信用风险敞口。
报告期末,本集团融资融券业务存量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75%;本集团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规模为人民币0.15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88%;本集团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为人民币386.51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23%;本集团管理的资管产品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为人民币110.33亿元。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公司库务部统一管理公司的资金调配。在境内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公司具有较好的资信水平,维持着比较稳定的拆借、回购等短期融资通道;通过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等补充公司长期运营资金,使公司的整体流动性状态保持在较为安全的水平。
风险管理部独立地对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每日监测与评估,通过计算压力场景下资金缺口等指标,来评估公司的资金支付能力,对流动性风险指标设置了预警阈值,对指标紧张情况向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警示,并组织各部门采取措施将指标恢复到安全水平。公司建立了流动性储备池制度,由库务部独立于业务部门管理,持有充足的高流动性资产以满足公司应急流动性需求。
2023年,市场流动性环境相对宽松,公司保持了对流动性风险的密切关注和日常管理,确保公司流动性维持良好状态。同时加强了对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前瞻性管理,以确保流动性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内部流程缺陷、信息系统故障、人员失误或不当行为,以及外部因素等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已建立的各项管理工具持续有效运行,通过新产品新业务评估与回顾流程,识别、评估、缓释风险;通过流程梳理、系统功能优化等手段完善内控流程、防范风险;通过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及时对日常运营中的风险变化趋势进行监测、预警与分析;通过风险事件调查与报告、对标同业机构重大风险案例的自查,及时发现和缓释风险;依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风险点进行全面识别,对内控流程设计完备性、执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升员工操作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并通过内控职能部门间的归口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对信息技术风险、员工行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采购与外包等专项风险领域进行协同管理。
0
False
SH600030
中信证券
/stock/business/sh600030/
/stock/business/sh6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