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的主营业务 SH600118.主板 可融资 沪股通

04月17日: 预计财报发布

价: 25.53 (+3.44%)
估值日期: 今天
PE/扣非PE: 179.29/194.80
市净率PB: 4.75
股息率: 0.29%
ROE: 2.67%
A股市值: 302亿
行业: 国防军工
净利润同比: -41.41%.23Q3
北上持股: 0.80% 5日+0.0%
今年来涨: -1.12%
上市日期: 1997.09

公司名称: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实控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所属省份:北京市 所有制性质:央企国资控股 成立日期:1997.08 员工人数:3,772
主要业务:卫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卫星应用技术综合信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软件产品开发;旅游项目投资、经营;与上述业务相关的技术交流、培训;信息咨询(以上国家有专项专营规定的除外)。
主营业务 - 历史详情
主营业务
查看历年营收、净利润
经营概述 - 2023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 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成功进行了2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通信、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超百颗。空间站迎新乘组、北斗导航添新星、一箭多星破记录。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长征二号丁火箭将41颗卫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国航天单发新纪录。常态化的高密度发射,数款商业运载火箭相继成功发射,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初具规模。在卫星应用服务方面,202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时空大数据、城乡数字底座、无人系统、智能信息服务等业务蓬勃发展,推进了卫星导航、通信和遥感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化应用。北斗应用发展迅猛,正在实现与能源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大众消费等各类应用领域深度有机融合,“行业+区域”的北斗应用服务模式,以及北斗融合应用体系正逐步形成。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并首次在境外实现国际互联网业务应用,开启了Ka高通量卫星国际化服务的新征程。风云、资源、海洋、高分、环境等空间基础设施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在气象预警、海洋观测、抢险救灾、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动态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发挥通导遥多技术融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提供服务。
航天产业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越来越多商业航天身影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卫星通导遥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1.宇航制造业务
2023年面临科研生产任务持续高位、各市场领域全面竞争的新常态,公司大力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围绕“重基础、利长远”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
卫星系统研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配备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面向高精度磁测需求,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提升空间环境探测能力,为我国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天绘六号卫星主要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实验研究等任务;智能遥感卫星01星具备多模式光学成像、高性能实时处理、开放软件平台、在轨智能规划、在轨智能处理、灵活APP加载特征等特点,可针对用户需求构建卫星到地面终端的信息智能服务链路,进而实现为各类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实时/近实时遥感信息服务的目标。同时,公司始终坚持首飞标准,压准压实责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及研制进度管控风险的提前识别,全面应对下半年发射任务密集高峰期,北京三号C星、东方慧眼01星等数十颗卫星在研任务稳步推进。公司继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卫星在轨应用能力,百余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运行平稳、数据接收稳定、分析处理高效。
宇航部组件制造:按计划完成星载导航产品和光学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等研制交付,有力保障重大工程任务顺利开展;极轨组网星接收机实现组批生产交付;星网导航增强、ADS-B载荷完成试验星正样产品研制,为后续项目批产奠定基础;完成了30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2.卫星应用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领域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卫星应用业务稳步发展。
(1) 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完成多任务信息传输产品研制交付,开展新型产品技术研发与体制制定,实现新领域开拓,保持竞争优势地位;商用飞机多模导航接收机、机载终端设备完成产品开发,完成北斗三号CTSOA适航取证设计审查和样机研制、摸底测试,正在开展符合性试验,北斗导航应用在航空领域稳步推进;能源领域北斗示范项目、内蒙古北斗示范项目在系统交付的基础上,均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积极推动项目成果在行业、区域的应用推广,并完成合同签订,实现示范应用规模的持续扩大;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的稳步推广,获得海洋领域订单上千台套;成功中标基于高分遥感卫星的输电线路通道环境及灾害应急监测项目。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完成通信卫星地面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地面系统建设,配合运营商完成全域波束点亮,具备提供服务能力;空间基础设施北极站与丽江站,海洋局海外站等地面站项目完成国内验收;完成多任务通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软硬件研制,履约进展顺利;国际遥感地面系统相关项目多点并进,遥感项目地面系统、卫星地面数据接收站和处理系统、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应用系统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无人机系统集成:无人值守无人机产品高海拔应用实现小批量交付,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全自动无人机应用的车载无人机自动归位回收装置定型并开始批量研制生产;成功中标旋翼无人值守自动化机库服务项目、垂起固定翼智能停机舱项目。
(2)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智慧应用业务顺利完成数字农场、城市CIM平台项目验收;北斗高分综合应用重点项目完成研制并进入验收示范阶段,区域卫星应用产业融合能力持续深化;完成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圆满完成以春节、两会为代表的各项重要安播保障任务,报告期安全播出率优于99.9999%;市场开拓再开新局,成功中标多地智慧水务项目。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综合调度系统建设等重点项目完成交付验收,凸显天空地一体化优势;北斗海岛综合管理应用示范项目进入运行阶段,并积极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以区域检验云平台为抓手,通过整合医疗资源,进一步推动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现患者在院外享受医院医疗服务,降低区域群众看病就医成本。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整体上面临诸如市场竞争、持续创新、开放合作、成本控制和深化改革等新的常态化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是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发展举措的关键之年,公司以“强基础、谋发展、提能力、促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为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年度重点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566.4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86%,主要原因是公司宇航制造类业务上年同期在研项目的履约集中度较高,报告期项目立项进度较预期有所推迟,影响报告期收入的确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44.3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0.69%,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年同期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发生变化,对钛金科技由控制变为实施重大影响,上年同期公司对持有钛金科技的剩余股权按照在不享有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投资收益7,240.18万元,该事项产生的投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本报告期相比上年同期减少8.26%。
后续,公司将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统一发展思想、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改革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聚焦“行业+航天”市场领域,不断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与应对,确保平稳发展;二是持续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方案,乘势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三是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深化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风险因素
1.产业政策变动及客户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属于航天产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业务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影响较大。若国家航天产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发生调整,将导致公司的发展环境出现变化,并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若公司主要客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计划,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加大的风险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公司业务市场环境更加开放,多元竞争主体不断加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竞争范围和层次不断拓展,竞争性采购成为常态,竞争机制和政策更加深化,将会对公司的议价能力产生影响;同时国内外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全要素竞争态势愈发显著,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产业链下游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客户的风险研判和信用评估态势更加复杂,公司科研生产、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盈利压力加大。
3.技术创新的风险
公司主业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是涉及多门类学科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宇航制造方面,面对未来小卫星需求增长、成本降低、生产的快速响应等发展要求,技术革新正在加速;卫星应用方面,随着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天基系统的投入使用,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上述发展趋势对参与者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如公司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技术研发能力的要求,或是技术研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及时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不断迭代,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4.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的风险
管理创新一直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航天项目管理复杂程度较高,长期形成的传统型号项目管理模式对于推进单一型号的项目快速完成具有优势,但随着商业航天对产业影响日益扩大,面向跨系列、多项目的管理对管理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若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革传统管理模式,会对公司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同时作为高科技企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是当务之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需要持续地建设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储备,同时也需要防范由于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的骨干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公司无法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培养及留住足够数量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5.关联交易风险
基于公司业务特点和传统业务布局,市场参与者相当部分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内,因此公司产生了持续的日常经营性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为此,公司控股股东就规范关联交易做出了相关承诺,公司也针对关联交易制定了明确的关联交易制度,以确保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均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
6.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
报告期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实行加计扣除;部分子公司从事宇航商业发射业务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2%计入收入总额。未来年度内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7.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空间院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可以通过选举董事或行使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权对本公司的人事任免、经营决策、投资方向等重大事项施加较大影响。在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少数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存在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公司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产品与部组件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1kg至1000kg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AIT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
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在目标特性识别、抗干扰、高精度时间同步、高通量卫星通信波束无缝切换等技术方面具有竞争力,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信息传输终端、遥感卫星地面站、民航机载设备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能够为行业、区域用户和国际市场提供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测控及遥感数据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天空地一体综合信息系统及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应急指挥等领域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3项,新增专利、软件著作权111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4人;拥有科技人员293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9.65%。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发生导致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项。
0
False
SH600118
中国卫星
/stock/business/sh600118/
/stock/business/sh6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