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建的主营业务 SH601611.主板 可融资 沪股通

04月30日: 预计财报发布

价: 7.04 (+1.15%)
估值日期: 昨天
PE/扣非PE: 11.25/12.04
市净率PB: 0.75
股息率: 1.12%
ROE: 7.73%
A股市值: 212亿
行业: 建筑装饰
净利润同比: +10.45%.23Q3
北上持股: 0.13% 5日-0.0%
今年来涨: +1.59%
上市日期: 2016.06

公司名称: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实控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所属省份:上海市 所有制性质:央企国资控股 成立日期:2010.12 员工人数:43,358
主要业务:投资管理;工程总承包;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技术咨询;工程管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转让;新材料、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建筑机械、建筑构件的研究、生产、销售;设备租赁;物业管理;自有房屋租赁;进出口业务;承包境外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境内国际招标工程。
主营业务 - 历史详情
主营业务
查看历年营收、净利润
经营概述 - 2023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情况
1.核电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2023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核电水电项目建设”,明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核电迎来“积极有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目前,核电占比逐年提升,核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5台,装机容量为56993.34MWe(额定装机容量) ,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8%,预计到2035年将提升至10%。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3台,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22年,国内核电核准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0台,未来五年每年核准新核电机组预计能达到6至8台的水平,核电工程建设规模迎来新的增长期。
2.工业与民用工程
2023年上半年,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2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依然稳固。
(1)房屋建筑
一方面,维持房地产稳定发展仍是政策的主要目标,房建市场仍有增量空间。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的总基调下,“十四五”期间,房建市场总体仍能保持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房建细分领域仍有较大增量空间。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提“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支持保障了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细分领域的增量市场。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稳经济的抓手,而且对保障国家安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基建仍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维持在10%的较高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及单位面积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存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依托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推进,我国还有十余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量期。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2023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
(3)新能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层面,将新能源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之一,新能源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新能源开发建设提速。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09亿千瓦,同比增长98.3%。其中,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299万千瓦;光伏新增并网容量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突破13亿千瓦,达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比重,约占我国能源总装机的48.8%。同时,新能源投资额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其中,太阳能发电投资增长84.4%,风力发电投资增长16%。
(二)主营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工程建设,按板块分为核电工程及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公司是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工业与民用建筑市场,承揽了众多国家重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较好口碑。逐步形成以核电工程建设为立足之本,纵向深耕建筑工程价值链的业务布局。
(三)板块业务经营情况
1.核电工程建设
核电工程建设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全面掌握CAP1000、EPR、VVER、华龙一号等所有堆型、全部规格系列的核电关键建造技术和快速建造能力。当前,核电工程建设迎来高峰期,公司国内在建核电机组23台,分布在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国内核电建造市场份额保持绝对领先。同时,在核电工程领域“纵向深耕”,子公司中核检修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核电站检维修专业化公司、中核机械工程获评国际起重运营企业IC100全球第八。
公司基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核电工程服务商”战略定位,以“工期更短、造价更低、质量更优”为目标,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包括浙江三澳二期工程核岛土建、福建宁德三期工程核岛土建等核电项目合同;全部在建核电项目建设安全、质量、进度受控,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其中,公司承建的华龙一号防城港3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海阳4号、三门4号机组实现开工建设,田湾7号、昌江3号机组顺利实现穹顶吊装。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5.83亿元,同比增长37.89%。
2.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
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业务种类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新能源、石油化工、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已成为公司稳定增长的业务,以及收入和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公司紧抓建筑产业链的投融资端和运营端,重点在新能源、环保水务、大数据、长租公寓、供热、冷链、片区开发、智能停车场等领域逐步形成产业链经营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牢牢把握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国内市场区域布局、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借鉴核电工程建设管控成功经验,推进“核民融合”、“质安融合”,不断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核建铁军”名片更加响亮。报告期内工业与民用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29.90亿元,同比下降3.18%。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公司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优化年”和“价值创造行动”为契机,持续落实“2345”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稳中向好12项举措”,积极抓机遇、拓市场、控风险、稳增长,推进各项任务目标实现。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一)生产经营持续稳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外拓市场、内部挖潜,以优化目标考核激励体系为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精准有效考核。抢抓开局,编制实施一季度“开门红”方案,推动项目及早复工复产;抢抓机遇,紧抓各地加码“稳投资”市场机遇,相继出台《高质量稳增长实施计划》《高质量稳增长专项考核激励办法》和《市场开发专项考核及激励办法》,持续推进高质量稳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45.73亿元,同比增长3.3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4亿元,同比增长7.27%;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28元,同比增长7.69%。
(二)精细化管理再上新台阶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在核电工程项目,公司持续优化核电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不断抓实升级“六大控制七个零”高质量精细化工程项目管理标杆模式,沿着标准化、制度化两条路径,扎实推进项目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在群堆建造管控、建安一体化、建造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推进标准化、集约化、一体化,提升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在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公司穿透式开展项目安全监督检查,细化制定组织管理红线、人员行为红线,明确“一棒出局”管理要求;运用“质量织网”“核民融合”创新管理模式,通过8个片区织网行动,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分片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网格;积极开展核民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活动,建立了23个核民融合项目试点。
(三)绿色低碳迸发新活力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落实《提升国内民用工程市场开发工作质量的指导意见》,积极响应国家“3060”战略,深耕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业务,优化区域领域布局。报告期内,新签新能源项目34个,合同额68.42亿元,同比增长45.8%。聚焦黄河上游、河西走廊等新能源基地,新签“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中卫3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一期100万千瓦)光伏区E标段工程、内蒙古建筑屋顶及庭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PC总承包等一批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承建《阿联酋艾尔达芙拉PV2太阳能电站项目》等海外新能源项目。
(四)改革发展释放新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策划推进新一轮深化改革工作。聚焦“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制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两家“双百企业”“一年比一年好”,实现蝉联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杆企业”,中核二三和中核华兴国资委考核排名分别从第27名、30名,跃升至第20名、17名。
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定期开展三项制度改革评估,跟踪三项制度改革成效,以评促改、长效推进。创新优化管理机制,成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引入市场化机制,探索开展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与高校联合开办全国首创“核产业特岗”订单定向班,定向培养480名专业人才。创新薪酬效能对标评估方式,首次应用“四维八指”人效评估模型,开展薪酬效能双对标评估,多维度全面诊断分析内部各层级收入与效能指标的匹配性,持续挖掘数据价值,促进管理能力提升。
(五)科技创新再添新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致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和经费总额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深化应用系统建设,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筑牢基础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新一代核电工程精益建造管理平台和核电项目可视化管理平台开发,实现施工现场过程管控、施工班组业务数字化转型。报告期,科技奖项成果丰硕,其中“北极光1号监火机器人”荣获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推动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实现先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代核电超大吨位预应力技术、装备及应用”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华龙一号核工程大直径双层筒体先进建造技术”项目,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授权48项。
三、风险因素
1.安全质量风险
公司项目点多面广,施工作业活动繁杂,涉及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多,各种安全质量风险和隐患叠加容易引发安全质量生产事故。公司将持续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中央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有关部署以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不断提高安全质量工作水平。持续推进生态环保专项提升、核安全文化提升行动,深化防人因失误专项管理。持续开展典型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要求,持续做好动火、起重吊装、高处作业、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业务安全管理。摸清质量管理现状,以问题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核民融合”和“质安融合”,继续深化“织网行动”,定期组织领导带班检查,以“核民结对”的方式,形成管理合力,积极推动对标交流。
2.现金流风险
受外部环境影响,公司承建的部分地产项目出现债权逾期,导致公司风险资产规模攀升,造成现金流收支不平衡。公司将持续跟踪主要指标预算完成情况,做好预警管理。关注重点治理事项清收进展,推动遗留问题解决。开展存量资产、工抵房等资产盘点工作,形成盘活方案,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回笼。推动“两金”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形成“两金”管控长效机制,防范化解财务风险。持续开展亏损、微利企业治理,提高企业运营质量。
3.PPP项目投后运营风险
PPP项目无法按计划收回投资,或应收账款未能如期实现资金回流,增加公司资金压力。公司将加强与政府沟通,并利用金融机构影响力,与金融机构共同监督政府方的付费时效性。严格履行PPP项目投资审核和决策要求,从源头防控风险。定期更新PPP项目管理台帐,加强过程动态监管。组织开展PPP项目监督检查,规范PPP项目运作,防范化解风险。持续提升PPP业务的运营能力,确保投资收益如期实现。
4.成本控制风险
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不严,导致成本增加,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公司将按照“六大控制七个零”管理理念,深入推进以成本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分析工作,制定成本纠偏具体的量化管控措施,预判措施对成本压降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收益。组织编制工效管理手册,制定各阶段标准工效,建立工效调研方法,提出效率提升建议等,促使各单位提升装备、技术、管理等建造水平,巩固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全员成本管控意识,做好合同交底,及时做好施工过程影像资料收集及往来文件整理,做好项目结算工作。
5.法律纠纷风险
涉诉案件主要是因为上游单位迟延支付工程款,导致公司起诉维权,相关诉讼可能会形成风险资产,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深入开展案件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案件督办作用,加大对二级单位的指导督导力度,推进案件办结效率。对拟增量重大项目案件提前科学策划立案、保全等工作,加快解决遗留疑难项目和存量案件,力争尽早结案。持续开展一线经营单元主要负责人法治实践教育,继续推行重大项目全程法律顾问制,升版优化法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制度,提升各单位法律事务管理和案件管理水平。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球领先的核电建造能力
历史最久:自1985年承建秦山核电以来,不断成长为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8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
规模最大:建成及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最多,累计建设83台核电机组,其中60座已投产运营,在建机组23台。
能力最强:强大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先进的群堆管理理念,具备同时承建40余台核电机组的能力。
技术最全:掌握了包括CNP、M310、CPR1000、EPR、VVER、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快堆、先进研究堆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技术。
技术领先:熟练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模块化施工、筒体滑模施工、全系列自动焊、检维修、大件吊装等技术。
人才最优:拥有一支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从业人员队伍,具备集团化、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素有核电建设“国家队”、“核建铁军”荣誉称号。
市场占有率最高:国内核电建造市场份额保持绝对领先,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2.历久弥新的卓越品牌影响力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和“两弹一艇”的丰功伟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秉承“责任、安全、创新、协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锚定打造“两个品牌”:贯彻“2345”发展思路,打造核电工程和民用工程两个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行业排名和影响力领先:拥有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设立的全球唯一一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承担国家核应急救援队工程抢险分队职责。2022年《财富》中国500强位列第163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00强第88位,电力工程30强第25位,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3.迭代升级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科技创新矩阵:组建创新研究院,构建集约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内外协同,以共创共享共赢模式推进科技创新,拥有9个集团级研发平台、1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先进技术应用:积极推进自动焊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备与智能产品制造研发能力,通过推动平行化施工、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建造,有效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以发挥数据价值为引领,自主研发了新一代核电工程精益建造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核电项目的全领域、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4.区域化和多元化的资源布局
市场布局区域化: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区域统筹协同,基本实现了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郑州、武汉及其辐射区域)、西部地区(成渝、西安及其辐射区域)五大区域市场聚焦。
业务结构多元化:致力于延伸在核电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强大能力和建设经验,先后承建了一大批石油化工、能源、冶金、建材、房屋建筑、市政和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超高层、大体量、高精度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业绩,具有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电力工程等多项特级资质及公路工程、港口与航道、机电安装等多项一级资质。
5.市场化的经营及激励约束机制
市场化经营机制:始终坚持市场化经营机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始终贯彻落实“以服务求发展、以现场赢市场”的市场开发理念,形成了“分级管理,共同维护”的客户营销体系,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聚焦价值创造,不断赢得市场和客户。
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持续完善市场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推行全级次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构建了多维度的中长期激励体系,有效实现了公司与员工利益和风险绑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
6.持续健全的现代化产业链体系
致力于发展成为建筑业一流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坚持围绕短板弱项补链、延链、强链,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引入外部优势资源方式打造设计管理、创新管理、投资管理三大平台,并充分发挥三大平台牵引作用,逐步向投资、设计、咨询、运营等产业链环节延伸,形成产业链合力和综合竞争力。
7.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贯彻“人才强企”战略,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为支撑,搭建能力素质模型,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持续推进“青蓝计划”“项目铁三角”等人才培养计划,一体推进“管理”“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其中“青蓝计划”被纳入国资委人才培养标杆项目。
8.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建设融入公司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制定“党建红引领核建蓝”党建品牌方案,推进党建项目化、区域化,持续提升党建价值创造能力。
0
False
SH601611
中国核建
/stock/business/sh601611/
/stock/business/sh6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