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的主营业务 SH601989.主板 可融资 沪股通

04月27日: 预计财报发布

价: 4.98 (+1.84%)
估值日期: 昨天
PE/扣非PE: 亏损/亏损
市净率PB: 1.36
股息率: -
ROE: -
A股市值: 1136亿
行业: 船舶制造
净利润同比: +91.15%.23Q3
北上持股: 0.80% 5日+0.1%
今年来涨: +20.58%
上市日期: 2009.12

公司名称: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实控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所属省份:北京市 所有制性质:央企国资控股 成立日期:2008.03 员工人数:31,740
主要业务:资产经营;投资管理;舰船、舰船配套产品、海洋工程及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环保装备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研制、生产、修理、改装、租赁、销售;进出口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主营业务 - 历史详情
主营业务
查看历年营收、净利润
经营概述 - 2023中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主要业务
中国重工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从产品用途区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科考装备和海洋开发装备等;从领域区分,主要业务分为军品业务领域和民品业务领域。作为海军装备的供应商,公司军品业务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航空母舰、水面舰艇、常规动力潜艇、公务执法装备等。公司民品业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气体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装备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2、经营模式
中国重工为控股型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通过下属各子公司进行。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业务为主,主要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的个性化订单式经营模式,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安排生产。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3、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国重工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军品领域,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这为海洋防务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民品领域,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船舶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船舶产品具有订单式、小批量、建造周期长、出口导向型等特点,其价格决定机制高度市场化,是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领域,有明显周期性,与世界宏观经济、国际贸易、航运市场、国际海事规则、船队自身更新周期、新技术发展与变革等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全球海运需求震荡走弱,全球造船新接订单与手持订单同比回落。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累计交付船舶订单447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累计成交新造船订单442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7.7%;截至2023年6月底,全球手持订单2362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9%。新船市场船型轮动趋势明显,油船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347.9%,占新船成交总量的29.0%,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18.1%、50.2%和69.3%。
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三大主力船型订单份额持续巩固,绿色、中高端船型占比明显提升,新产品研发取得突破,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我国累计交付船舶订单2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2%;新接船舶订单3767万载重吨,同比上涨67.7%;截至2023年6月底,手持订单规模为123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航运市场将继续处于下行调整区间,但《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出台,将推动全球航运业、造船业加快脱碳减排进程,对新造船市场将产生积极作用,预计2023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将超过1亿载重吨,我国新船订单量将超5000万载重吨。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稳经营、保交付、促管理、增动能,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改善。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66亿元,同比增长12.9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92亿元,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公司着重完成以下工作:一是坚决履行兴装强军首责。不断提升装备研制和生产能力,各项任务稳步开展。二是扎实推进民船生产经营。经营方面,公司紧抓新船市场轮动机遇,上半年共承接民船37艘、353万载重吨,油船、散货船等主建船型实现批量接单,优势船型地位持续巩固;坚持中高端战略转型,LNG船、养殖工船、FPSO等高端船舶产品连续接单,手持订单中绿色和中高端船型占比稳步提升。生产方面,公司紧抓生产运行管理,聚焦重大节点管控,全力保控供应链稳定,交付多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共完工民船21艘,298.5万载重吨。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公司持续开展前沿高端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储备,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和绿色智能化转型,巩固公司品牌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精益管理。牢固树立“事先算赢、事中控赢、事后真赢”理念,统筹推进落实提质增效和成本工程,聚焦大宗物资采购、外协外包、人工费用等成本管控,分类推进精准施策,着力增强成本管控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环境风险
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叠加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需求可能受到较强抑制,将对贸易与航运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短期全球新造船市场或面临调整风险,可能给公司经营接单带来挑战。
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走势,建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船舶市场行情研判机制,科学评估风险事项,形成对重点问题的应急处理与预防机制。公司还将加强与存量客户的沟通维护,积极开拓新客户,紧盯潜在订单机会,拓展订单渠道,争取批量承接高质量订单。
2.市场竞争风险
全球航运市场已出现阶段性调整行情,克拉克森综合运费指数6月底较年初回落近30%,新造船市场各要素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风险。
公司将充分发挥各产业板块的资源、技术、品牌优势,增强业务协作,持续巩固油船、箱船、散货船等主建船型建造的竞争优势,并迅速提升大型箱船、LNG船、VLCC等中高端船型建造核心竞争力,加快绿色环保船型产品技术储备;积极布局低碳、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研发绿色环保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及核心配套设备,稳步提升产能和生产效率,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技术创新风险
当前,船舶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呈现多元化路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着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突破难度大、高端技术人才需求高的风险,可能会对新产品的推出和新市场的抢占等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将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把握最新行业需求动向,精准定位研发领域与技术方向。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和水平,引领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船舶配套产品研发,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机制建设,深化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提高科技创新成效。
4.成本上涨风险
随着我国船企新船订单量的大幅增长,对部分进口船舶配套产品需求大幅增加,但配套企业生产供应能力有限,造成部分关键设备供货滞后影响建造进度,特别是船用主机有关配套设备、零部件拖期问题较为明显,难以满足造船需求,涨价现象频发。此外,船厂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不足矛盾突出,存在人工成本持续高企的风险。
公司将扎实推进成本工程,提高物资集中采购效率效果,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继续加大主建船型的批量接单力度,有效压降单船建造成本。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和关键生产环节控制效果,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军工优势
公司坚持“以军为本”的发展理念,坚决履行强军首责,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
2.科技优势
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了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共同驱动的创新模式,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3.人才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洞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公司人才队伍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高级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支极具经验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4.产业优势
公司产业覆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公司持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构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5.协同优势
随着中国船舶集团整合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技术水平、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围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船舶全产业链业务,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集团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军为本,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报告期内,大连造船交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级别DP穿梭油船“诺思先锋”号;交付全球首艘应用挪威船级社最新规范设计的M350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船(FPSO)“Bacalhau”号;交付30.7万吨超大型油轮“凯辉”轮,首次实现大连造船自主知识产权气层减阻系统、多节能集成控制系统(ICEE)的实船建造交付。武昌造船建造的国内首艘具有破冰功能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在天津列编,是我国目前排水量最大、综合性能最佳、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航标船;武昌造船研发的国内最大的13万方智慧型养殖工船获得中国船级社船型批准证书,是国内唯一获得船级社认可且满足最新规范规则要求的智能养殖工船。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高压FGSS获得全球知名客户多艘订单,进一步升了国产高端船舶装备全球影响力。重庆红江交付全球首制7S35ME-C9.7双燃料主机缸盖、HPS,并获得船级社及主机厂的认可。江增重工攻克“无油离心式空压机”这一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成功自主研发了氢燃料电池用空压机HC08。
0
False
SH601989
中国重工
/stock/business/sh601989/
/stock/business/sh6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