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之洋的主营业务 SZ300516.创业板 深股通

04月23日: 股东大会

价: 27.66 (+2.79%)
估值日期: 昨天
PE/扣非PE: 60.04/62.52
市净率PB: 3.78
股息率: 0.45%
ROE: 6.46%
A股市值: 50亿
行业: 电子元件
净利润同比: +1.00%.23Q4
北上持股: 0.37% 5日-0.1%
今年来涨: -17.33%
上市日期: 2016.06

公司名称: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实控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所属省份:湖北省 所有制性质:央企国资控股 成立日期:2001.04 员工人数:398
主要业务: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指挥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及其零部件、光学元件、光学系统及光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检测、销售;技术开发与转让;咨询服务;机电设备、器件、仪器仪表的批发零售;国内贸易(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项目经审批后方可经营),进出口业务(不含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及技术)。
主营业务 - 历史详情
主营业务
查看历年营收、净利润
经营概述 - 2023年报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元件及膜系镀制和星体跟踪器等业务,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属于制造业下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国家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和带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收益回报。
(一) 红外热像仪行业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利用光学、电子等技术将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的仪器设备,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的显著优点,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在工业、医疗、安防监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自动控制、在线监测、非接触测量、设备故障诊断、资源勘查、遥感测量、环境污染监测分析、人体医学影像检查等重要方法。
根据MaxtechInternational预测,2023年全球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将达到182.60亿美元;2020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34%。根据MaxtechInternational预测及YOLE报告,2023年国内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将达到100.60亿美元;2020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61%。
(二) 激光传感器行业
激光是通过人工方式,用光或放电等强能量激发特定的物质而产生的光。由于激光具有完全不同于普通光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革。激光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共同被视为20世纪的现代四项重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主要可以分为液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等。激光器用途十分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材料加工与光刻、通讯与光存储、科研、医疗与美容等领域。根据LaserMarketsResearch/StrategiesUnlimited的数据,2020年,全球激光器行业应用领域中材料加工相关的激光器收入占全球激光器收入的39.6%,排名第一;通信与光存储是全球第二大激光器应用领域,其收入占比24.5%;科研等领域运用相关激光器收入占全球激光器收入的13.8%;医疗美容相关激光器收入占全球激光器的12.6%。
激光产业市场空间呈增长态势。随着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太地区激光行业市场份额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逐步使用激光设备代替传统设备,对激光器的需求旺盛,系目前全球激光行业市场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显示,2022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16亿美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2022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整体销售数量持续攀升,但整体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收入下降至122.6亿元,同比下降1.8%。随着新赛道的打开和多款新产品投产,预计2023年整个市场将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超过10%。
(三) 光学元件行业
光学元器件分为传统光学元器件和精密光学元器件,其中精密光学元器件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消费级精密光学元器件及工业级精密光学元器件。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相关产业支持政策,鼓励提高光学设计及基础的光学光电子制造能力,诸如光学元件的超精密加工技术等,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配套服务,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光学基础技术和底层技术研究的决心,为中国光学元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引,为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并实现高端进口替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26年全球工业级精密光学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亿元,对应2022-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14%。受益于生命科学、半导体、无人驾驶、生物识别、ARVR检测等下游领域的快速发展,下游客户对于精密光学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望推动精密光学元器件向工业级迭代,工业级精密光学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四) 光学薄膜行业
光学薄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光学通信、光电子、太阳能、LED照明、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是现代光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光学薄膜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高精度光学薄膜、多功能光学薄膜、纳米光学薄膜等,这些新型产品将进一步推动光学薄膜行业的发展。根据行业数据,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34.4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283.1亿元,预测至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亿元,2023-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5%。未来,中国光学薄膜行业市场规模还将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一方面,MiniLED背光液晶电视出货量增加将驱动光学薄膜行业规模增长。预计2026年,MiniLED背光电视出货量将达到2,010万台,2023-2026年其年复合增长率为52.2%,未来光学薄膜的市场规模将随MiniLED背光电视的替代升级同步扩大。另一方面,中国航天市场需求带动光学薄膜行业规模增长。光学薄膜不仅可以提高卫星的通信和观测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火箭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和寿命,主要被涂抹在航空器械和卫星太阳能板上,在未来五年内,在我国航天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光学薄膜行业规模也将呈现增长态势。
(五) 星体跟踪器行业
星体跟踪器业务属于导航产业,导航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系列政策予以大力支持:2021年3月国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设置“北斗产业化应用”专栏,提出突破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等技术,建设北斗应用产业创新平台,在通信、金融、能源、民航等行业开展典型示范,推动北斗在车载导航、智能手机、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市场化规模化应用。2022年3月,《“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发布,提出稳步推进卫星遥感网建设,开发应急减灾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和自主运行管理平台,推动空基卫星遥感网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2023年2月,《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湖北将实现北斗产业规模“一年强基、两年加速、三年突破”,力争2023年达到650亿元、2024年达到8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十四五”末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10%以上。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 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镜头及光学元件和星体跟踪器等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的红外热像仪涵盖全球已有全产品谱系,包括短、中、长波各种波段,以及面阵、线阵、扫描各种体制型号;激光技术专注于信息激光并有限拓展能量激光,产品覆盖激光照射、激光告警、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各种应用领域,尤其在激光小型化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光学膜系和光学镜头方面,设计与工艺功底深厚,拥有超亿元的硬件投资,特别是在定制特种光学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光学星体跟踪器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星体跟踪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团队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优化,公司光学星体跟踪器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得益于公司在技术自立自强的坚持和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红外侦查、激光照射、导航定位、红外测温、成像光谱、气体探测、安防、监测、测量等领域。
(1)红外热像仪及以红外成像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光电产品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全系列红外热像仪,涵盖:短波、中波、长波、扫描、凝视、制冷、非制冷、系统化等产品。积极推进以主流红外传感器为主的红外产品的应用拓展,凭借完备的红外、激光、光学等自主核心技术优势,研制开发以红外为核心,集侦察、测距、定位、定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系列化多功能观测仪。
(2)激光类业务
公司专注于信息激光并有限拓展能量激光。信息激光方面,公司专注于激光器和激光应用技术研究。公司突破了铒玻璃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等新型激光器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相应的产品制造工艺,以激光测照需求为牵引,深入开展激光应用技术研究,在激光测距和激光照射领域持续发力,开发了覆盖激光测距、激光照射、激光告警、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应用方向的系列化产品。能量激光方面,公司跟踪皮秒激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激光光源为基础,聚焦远程激光照明设备的应用研究。
(3)光学元件、光学镜头、光学薄膜业务
先进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一直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公司已具备可见光、红外、激光等全波段光学元件、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已形成传统光学与现代光学制造相结合的高精度光学零件研制和生产格局。公司光学元件产品覆盖从φ5mm-φ350mm的各类光学平面镜、棱镜、球面透镜及一些特殊的非球面光学元件;光学系统覆盖可见光和各波段波红外镜头,其中离轴多反、同轴折反共孔径光学系统,超长焦距、大变倍比光学系统是公司全流程自制的高精尖光学系统的代表。光学检测与测量的主要产品为高精度三维测量仪和高低温传函仪,两型产品的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光学薄膜业务方面,公司具备设计和镀制覆盖紫外到红外波段的增透膜、反射膜、分光膜、滤光膜等常用光学薄膜和ITO膜、类金刚石膜、电磁屏蔽膜等特殊功能薄膜的能力,特别是类金刚石薄膜、中波和长波红外光学薄膜等具有光学性能好、耐恶劣环境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镀膜技术和条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星体跟踪器业务
星体跟踪器是一种高精度飞行器姿态测量仪器,通过收集天体在可见光或射电波段辐射的能量,经天体成像、自动跟踪、目标提取和识别、坐标矢量计算之后,输出光学星体跟踪器装载平台所需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属于姿态测量和航向定位器件,具有全自主、全天时、小型化、测量精度高且误差不随时间积累等特点。相对于太阳敏感器、磁强计、地平仪和陀螺仪等其他常见的姿态测量设备而言,星体跟踪器不仅姿态测量精度比较高,而且能够实现自主导航,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强,是目前卫星等航天器上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公司的系列光学星体跟踪器产品应用环境涵盖大气层内、大气层外,光谱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等波段,工作模式涵盖单天体、多天体识别、多传感器组合。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航行平台,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二)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两级研发管理体系。技术研发部为一级研发体系,承担对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支撑作用的“卡脖子”技术、前瞻性技术、基础通用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任务。装备研究部为二级研发体系,以“做强主业、做好产品”为原则,承担应用技术研究及重点新产品研制任务。
(2)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挖掘现有客户的需求变化,深耕国内外市场,并通过产业论坛、展会、客户推介等方式进行新客户开发。公司获取订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招投标方式,通过参与竞标获取订单;二是竞争性谈判方式,即通过特定客户以非公开形式向国内具备技术开发经验和能力的供应商发布内部需求进行竞争性谈判从而获取订单;三是直接获取订单方式,通过公司销售团队的前期工作铺垫,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配置方案,最终获取订单。
(3)采购模式
公司向供应商采购内容主要为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和外协加工服务。采购计划的制定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实行客户需求采购为主并辅以预购备料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具体为:物资需求部门依据公司生产计划提出统购物资申请,计划部门负责审查和审批统购物资申请和统筹物资储备计划,物资保障部门负责全公司统购物资以及储备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调剂及回收管理工作。公司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供方评价与选择规程》的相关要求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管理,对供应商从产品质量、供货周期、供货价格等方面从严从优把关,从采购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
(4)科研生产模式
公司结合产品特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坚持成本效益优先原则,延续“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同时,为扩大横向市场,对有较大潜在市场前景、客户有需求的产品,经严格的决策程序后,适当采取预先投产的方式。公司以市场输入为源头,以计划管理为抓手,以项目组为实施单元的形式开展科研生产工作。计划部门根据市场立项编制计划,形成年度计划、月计划和专项计划,项目组根据计划要求具体推进项目实施。计划部门每月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考评,严格兑现考核结果,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公司现行的研发、销售、采购、科研生产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适合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报告期内,上述影响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969.8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92.46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0%。
业绩驱动因素: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强化对外经营和产品保障能力建设,有力保证了经营业绩稳中求进,适度增长;二是以技术创新驱动效益提升,从产品性能、成本维度实现技术创新,一方面技术创新为经济效益稳定提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深挖内部潜力,严格贯彻落实国资委、集团公司等上级机关关于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成本工程”和降本增效,在成本费用率已较为优质的前提下,同比继续压降0.2个百分点,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内先进的光电装备制造商之一。光电行业是高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质化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未来将是产业链和产业链的竞争模式。为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将通过战略引领、机制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管理等方面加强产业链生态建设,持续巩固在技术研发、产品序列、产品保障服务、核心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 自主研发及创新协同优势
公司主动融入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国家战略,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使公司成为光电理论原创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不断提升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创新,聚焦研究高性能红外传感器技术、高可靠激光传感器技术、先进光机系统设计技术、特种光学加工技术,强力推进全国产化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技术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和工程化。公司大股东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在光电系统前瞻性技术探索方面始终走在光电领域前沿,公司积极参与大股东新型光电系统传感器的预先研究,尤其是参与先进光电系统一体化设计等,加速公司传感器产品不断创新,并在光电系统应用方面有着先入优势,为公司更为广泛地、高质量地为其他光电系统客户或政府提供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 丰富的产品序列优势
公司牢牢把握红外、激光、光学领域中高端产品核心定位,系统研究新兴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新产品新技术路径规划等,形成市场+技术“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产品开发模式,产品的定制能力强、引领性强、迭代更新快,品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满足用户各类需求。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持续完善产品序列,不断丰富技术储备,并结合公司产品研发战略规划,实现优势领域协同创新。
(三) 专业的产品保障服务体系优势
公司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线,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技术能力为支撑的军、民、公司一体化的产品保障体系。公司实施靠前保障能力布局,建设多个外场保障工作站点,定期对装备进行巡检,通过保障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双轮驱动装备的定期维护和技术状态更新迭代,以“战斗力标准”保障装备的好用、顶用、耐用、易用。
(四) 团队优势
公司按照专业、聚焦、创新、高效的发展思路,二十年来在行业技术、研发创新、市场动态、产业运营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并通过人才队伍的长期积累与传承已形成公司的隐性知识体系。公司坚持人才工作战略布局,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通过有效的培训管理考核体系,不断做好识才、聚才、育才、用才,最大程度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铸就了公司核心竞争基石。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久之洋公司继往开来、克难奋进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履行军工首责,持续发展壮大应用产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探索高水平科研生产新范式,长远谋划新质新域装备发展。一年来,公司积极贯彻“一利五率”考核导向,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969.88万元,同比增长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92.46万元,同比增长1%,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保持了经营业绩持续稳定。
(1) 党建引领,融合聚力
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公司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坚持“115433”一体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为确保经营业绩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 市场经营,协同发展
2023年,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固存量、拓增量”的经营方针,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公司增量业务向纵深拓展,成功中标多个重点项目,多型号产品形成稳定市场;光电横向配套持续发力,与总体单位合作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展;公司围绕机场安全、石化应用、航空等行业进行探索并拓展应用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外贸领域厚积薄发,通过海外展会、论坛不断拓展销售渠道,部分产品持续订货,公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 创新驱动、自立自强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实现价值创造为目的。报告期内,公司一是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统筹牵引;二是继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12.01%;三是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四是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等措施,攻克了高精度运动控制、全国产化低成本光纤激光测距、杂散光分析与抑制、随机网栅电磁屏蔽膜、临近空间大视场白天稳定测星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红外、激光、光学、星体跟踪业务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并获得受理65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获得专利授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论文73篇,创新成果显著。
(4)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纵深推进
2023年,公司坚持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依法合规与改革创新并重,全面完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年度任务,高质量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一是夯实价值创造基础,强化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克服多重困难和挑战,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基本盘稳固、基本面向好。二是促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通过业绩说明会、投资者交流会传递公司价值,增进各方认同;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发布首份《年度ESG报告》,有效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齐头并进、共同成长;坚持现金分红回馈股东,增进价值实现。三是坚守合规底线,促进规范运行。围绕规范治理、信息披露、重大事项监管等重点工作,提前进行风险研判,控制风险;加强全员依法依规教育,提升全员合规意识,保障合规经营。四是加强资质与能力建设,提升竞争本领。报告期内公司多项计量检测能力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审查认证,取得资格证书。
2024年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2022-2024)收官年,公司将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改革需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改革实践,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概述
2024年,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结合公司实际,立足“技术资本融合,全面塑造跨越新优势”的新发展阶段,贯彻“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光电新智能”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技术以做强、体系以做优、市场以做大”的发展思路,坚持“理论驱动、促进光电智能,器件自主、创新系统体制,全量测试、确保装备可靠”的技术发展战略,坚持“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自主造就”的人才战略,围绕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系统及光学元件制造、星体跟踪器等四大产业方向,加强市场经营、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公司深化改革关键期、降本增效攻坚期。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价值创造,践行“三赢”理念,坚决履行强军首责,推动民品提质增效,深入开展精益管理,压实成本管控责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推进管理提升,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2024年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做强做优,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努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制造业发展新机遇,高质量抓好经营接单,高效率抓“盈”生产交付。
二是聚焦协同发展,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在军品领域,围绕防务产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推出新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主动引导用户需求;在民品领域,公司将以成像信号处理、激光器及应用、光学设计及特种光学加工等核心技术为基础,面向需求、面向产业链,由“项目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变,持续拓展民品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
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力推进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深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聚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数智赋能”建设。
四是聚焦深化改革,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优化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差异化分配机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将更多资源导入创新、科研、市场等业务部门,进一步激发公司运行活力。
五是聚焦价值创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工作部署,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激发创新力量,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与投资者交流互动,积极听取投资者意见建议,增进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促进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成长。
六是聚焦党建引领,为公司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工作质效,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三)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光电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市场潜力较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竞争,部分细分领域已进入红海竞争,公司将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后续公司将持续提升优质产品研制能力,加大市场特别是应用产业市场开发与培育,充分发挥已积累的综合优势,为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做好充足准备。
(2)技术更新与产品开发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和效率飞速提升,新产品技术更新与迭代不断加快,客户对产品各方面的性能以及节点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公司在现有资源配备的客观条件下,在某一时点上,可能存在难以及时响应或难以响应客户更高需求的风险。为此,公司已采取了通过加强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水平,加强基础及通用技术储备等措施以有效应对该风险。
(3)人才流失风险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争夺也愈发激烈,能否维持甚至扩大公司现有的人才队伍优势,事关公司能否继续保持稳健发展,为此,公司已着手开展岗级设置及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优化,通过持续构建和完善更加科学的岗位评价和薪酬分配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
(4)军品审价风险
当前军品审价已成为常态化,审价开展的时间、涉及的产品范围及周期、审价具体要求均由上级根据审价工作实施情况进行通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价格审定过程可能较长,审价结论受审价政策与要求的不断调整、总体经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审定价格结论(批复) 下达,与暂定价存在的差异,对公司未来的收入、利润、毛利率和经营现金流量都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2023年,公司因审价发生退款2686.6万元,对2023年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公司将实时关注并认真学习研究审价政策变化,精心组织审价应审准备工作,积极配合完成上级机关组织的各项审价任务。
0
False
SZ300516
久之洋
/stock/business/sz300516/
/stock/business/sz300516/